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宣传教育 > 清风文苑
汪山土库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      时间:2017-08-29

  汪山土库,位于鄱阳湖之滨,赣江西岸,始建于清道光初年,清代程氏家族的府第,被授予“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”。

  汪山土库,近200年长盛不衰,走出督抚3人,进士4人,举人11人,四五品官员等100余人,如今仍然名流遍布四海。一座宅院,传承着厚重的文化底蕴,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思索。

  程氏家族,开放文明,不分男尊女卑,个个饱读诗书,学识卓越,人才济济。一代名臣曾国藩、帝师翁同龢与程氏家人交往密切,民族英雄林则徐留有“湖山意气归词苑,兄弟文章入选楼”的诗句,赞赏了程氏兄弟的文笔才华和正直大气的为人。道光年间,程矞采、程焕采、程懋采三兄弟同为地方督抚,谨守乡规民俗,诚信做人,低调处事,和睦乡里。与邻村纠纷,吃亏礼让、从不轻扬浮躁。家规有言:待人持物,仁义为本;自省其心,非礼莫为;居乡为善,和邻睦族。有势不可使尽,有福不可享尽,贫穷不可欺尽。

  “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;寡智方能习静寡营方可养心。”汪山土库,与其说是官宦人家,不如说是书香门第。程家先人,不惜重金,聘请名师,祖孙三代,同窗苦读。厅堂中央矗立着孔子塑像,两旁则挂满了“学规”和理学名言,藏书无数,供子孙博览。“立德齐古今,藏书教子孙。”族人考取功名,厅堂挂匾,门口竖旗,激励后辈,不断进取,学风振兴,人文昌盛。置办义田,义田租谷收入,用于办义学,程氏子弟,免费就读,直至考取功名。程氏三兄弟捐资成立“宾兴会”,捐助和管理“北京新建会馆”,为进京会考者提供便利和资助,福被百姓,恩泽四方,极大鼓励和振兴了当地读书的风气。

  “一窗灯火青云路,万卷诗书赤子心。”老三程懋采进入仕途时,父赠其清、慎、勤三字,“清而不刻,慎而能断,勤而有恒,方好受命”。一门“三督抚”,进士出身,国难当头,临危受命,老大命丧西疆,老三英年早逝。后辈程志和进士出身,官至四品,甲午失败,毅然辞职归籍,致力办学,主讲白鹿洞书院、鹅湖书院。民国以后,程氏族人,多以文艺科教报国。爱国音乐家程懋筠,音乐抗战,爱国情深,一举成名,一生作曲近百首,造就了近代音乐史的辉煌;被誉为“诗、书、画三绝”的程学恂,是中国近代江西文坛与陈三立齐名的“同光体”代表人物,有大量的书画作品存世;政界学者程天放,以学术政治见称,精通七国语言,著书立说,学渊绩懋;革命书生程介一、医学教授程懋坪、著名音乐教育家程希逸、桥梁专家程懋芳、历史学家程应镠等,文艺科教报国,成绩斐然。

  “居庙堂淡泊名利,处江湖服务桑梓。”这是对“三督抚”老二程焕采一生的评价。程焕采代理江苏巡抚时,当地连年闹饥荒,捐廉银三千两赈灾,并亲临勘灾;辞职归家,居家十余载,生活恬淡俭约,热衷公益,倾力办义学、救治水灾,受到族人景仰。后辈程学恂,为官清廉,罢官回到汪山土库,生活贫困,以咏诗作画自娱。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“爱惜精神,留得此身掂社禝;轸思俸禄,倾将吾血报人民。”鄱阳湖地域易发水灾,每遇大灾,程氏兄弟必捐银捐米,借粮减租,向贫困户提供救济粮、施舍粥饭。还从义仓中拿出部分发给族人鳏寡孤独者。有记载,仅道光戊申岁大水,就捐银六千两,捐米四千担;庚子年,捐钱万贯兴修圩堤,至今仍惠及百姓。家规有言:一曰要吃亏,二曰学吃亏,三曰吃得亏,四曰还不算吃亏。

  “己甘常悯先人苦,能俭犹防后世奢。”程氏族人推崇朱理,注重礼教:尊老敬贤、孝顺父兄、恬淡俭约、严守宗法等。“三督抚”兄弟以孝道出名,因工作繁忙,老大程矞采把七十多岁的父母接到浙江府上颐养,清道光帝下旨褒奖,赞其尽孝实则尽忠。大塘举人万良先生与程家有世交,他四十岁中乡举,曾七次上京科考,屡屡不中。一次酒席中,后辈程鼎芬故意当众嘲讽人家,被其父程懋采当场呵斥:对长辈、有学问的人理应尊重;富贵无常,今日我贵骄人,异日人贵亦骄我。程鼎芬满脸飞红,无地自容。程氏家规有言:尊长敬贤,唯礼是尊;孝顺父兄,共敦友爱;恬淡俭约,度入量出;声华奢欲,非礼莫近。有辱斯文和礼教者,警训改过,责令自新或责以鞭罚。

  “立身天地其间,总是忠仁孝义。”汪山土库,土为万物之母,取土库之名,既沿地方之俗,又抱本守拙,既取惜福隐势之意,又含处静养廉之旨,体现程氏家风的实质。告诉族人,祖宗留下的房子,再坚固也是会倒的,唯有家风正气、仁德道义,才可以光前裕后,世代绵延。(罗慈明)